形态描述
体相对较狭长,为本属内的中等类型。头、前胸背板、小盾片栗褐至黑褐。头前端
色浅,长0.28,宽0.36,头顶中部有若干刻点列,呈“Ⅴ”型分布,两单眼间亦有一
列毛;触角基部两节黄色,端部2节褐色,雄虫有时第4节基半色浅,雌虫有时第3节
基半至全部亦为黄色;各节长♂0.12:0.32:0.23:0.23,♀0.12:0.26:0.18:0.22,其上
毛长者接近或稍长于该节直径。前胸背板长0.32,领宽0.30后缘宽0.71一78。毛被短
稀;领的皱刻清楚,呈横皱状;胝区略大,完整,光滑,较为隆起,中部具1—2列纵
列毛,胝后凹陷浅,与后叶在同一水平;后叶刻点粗糙,中部略呈横皱状;侧缘较直,
中部略向内凹,除后角外,全为薄边状,向前略加宽。小盾片中部凹陷,呈横皱状。前
翅除楔片端角为褐色外,其余均为黄色,膜片浅灰褐色;外革片长0.65—0.80,楔片
长0.35—0.45,翅合拢时两侧略平行。足黄色,基节基半和爪褐色。体腹面深褐至黑
褐。雄虫阳基侧突叶部略窄,齿较小,位于叶中央,指向侧方,鞭略伸过叶端(图
332)(安徽宜城标本雄虫阳基侧突叶部的齿更为细长)。体长1.9—2.2,宽0.80一
0.92。
观察标本 3♂3♀,天津双林农场,1964.Ⅹ.10,赵珍采(采自菠菜上);1♂,
天津南开大学校园,1979.Ⅵ.16;8♂14♀,山东昆嵛山,1987.Ⅷ.8—25,李鸿阳
采;2♂7♀,河北邯郸,1979.Ⅷ.4,马仲实采;4♂1♀,陕西龙岗,1975.Ⅶ.20,
(采自水稻);4♂3♀,安徽宜城,1984.Ⅷ.25,(采自稻田);1♂,浙江杭州虎跑,
1957.Ⅶ.29。
天津标本采自菠菜上,陕西龙岗和安徽宜城的标本均采自水稻上,河北邯郸的标本采自棉田中。
色浅,长0.28,宽0.36,头顶中部有若干刻点列,呈“Ⅴ”型分布,两单眼间亦有一
列毛;触角基部两节黄色,端部2节褐色,雄虫有时第4节基半色浅,雌虫有时第3节
基半至全部亦为黄色;各节长♂0.12:0.32:0.23:0.23,♀0.12:0.26:0.18:0.22,其上
毛长者接近或稍长于该节直径。前胸背板长0.32,领宽0.30后缘宽0.71一78。毛被短
稀;领的皱刻清楚,呈横皱状;胝区略大,完整,光滑,较为隆起,中部具1—2列纵
列毛,胝后凹陷浅,与后叶在同一水平;后叶刻点粗糙,中部略呈横皱状;侧缘较直,
中部略向内凹,除后角外,全为薄边状,向前略加宽。小盾片中部凹陷,呈横皱状。前
翅除楔片端角为褐色外,其余均为黄色,膜片浅灰褐色;外革片长0.65—0.80,楔片
长0.35—0.45,翅合拢时两侧略平行。足黄色,基节基半和爪褐色。体腹面深褐至黑
褐。雄虫阳基侧突叶部略窄,齿较小,位于叶中央,指向侧方,鞭略伸过叶端(图
332)(安徽宜城标本雄虫阳基侧突叶部的齿更为细长)。体长1.9—2.2,宽0.80一
0.92。
观察标本 3♂3♀,天津双林农场,1964.Ⅹ.10,赵珍采(采自菠菜上);1♂,
天津南开大学校园,1979.Ⅵ.16;8♂14♀,山东昆嵛山,1987.Ⅷ.8—25,李鸿阳
采;2♂7♀,河北邯郸,1979.Ⅷ.4,马仲实采;4♂1♀,陕西龙岗,1975.Ⅶ.20,
(采自水稻);4♂3♀,安徽宜城,1984.Ⅷ.25,(采自稻田);1♂,浙江杭州虎跑,
1957.Ⅶ.29。
天津标本采自菠菜上,陕西龙岗和安徽宜城的标本均采自水稻上,河北邯郸的标本采自棉田中。
国内分布
天津、河北(邯郸)、陕西(龙岗)、山东(昆嵛山)、安徽(宜城)、浙江
(杭州)
(杭州)